|
同一日的賽事中,透過「貨比貨」作比較,得回的結果未必盡如人意,左揀右揀,揀了個爛橙也時會發生。
揀馬,通常較為主觀,完全做到客觀、平衡、鉅細無遺嗎?不是沒有可能,但不是人人做得到,那麼,以「貨比貨」方式作為最後把關,又有何不可。
記得季尾谷草煞科夜,頭場由方廐「永順益」成兩倍半以下大熱門,以該駒賽前條件來說,本來值得被熱捧,因之前休賽相隔百多日,也可在四班同一路程跑P,所負僅馬頸位而已。一周後,降入五班跑,人強兼檔好,哪有可能是冷門。
問題是,要買一匹賠率只得兩倍的大熱門,同晚較後場次另有選擇,不乏整體條件更出眾的,何不多等幾場。
牛精仔熱得合理
當晚第四場四班一哩,「牛精仔」同樣是兩倍熱門,論到賽績,剛仗初跑一哩以一班段速狂放跑入亞軍,可觀程度比起「永順益」猶有過之,而前駒當晚再出,在王志偉胯下一放而返,贏來無驚無險。
上述的「貨比貨」實例,可視為馬後炮,但開季之後,經常會出現不抵買的熱門馬,如不好好思量,像「永順益」之類的熱門投X陷阱,必會長期找上門。
|
|